马克思主义学院
  •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组织机构
    • 规章制度
    • 工作职责
  • 党建思政
    • 党建政策
    • 党建动态
    • 工会工作
  • 师资队伍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论教研室
    •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 基地建设管理中心
    • 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管理中心
    •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中心
    • 硕士生导师
  • 人才培养
    • 课程建设
    • 教学成果
    • 本科生培养
    • 社会服务
    • 实践基地
    • 虚拟实践教学中心
    • 研究生培养
  • 学科科研
    • 学科建设
    • 科研工作
    • 科研成果
    • 科研项目
    • 科研平台
  • 团学工作
    • 思想教育
    • 学风建设
    • 社会实践
    • 班级工作
  • 就业创业
    • 就业信息
    • 就业工作
    • 创新成果
    • 学生风采
  • 研究基地
  • 师德师风
  • 常用下载
    • 教学资料下载
    • 科研资料下载
    • 学生文件下载
    • 其他文件下载
  •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组织机构 规章制度 工作职责
  • 党建思政
    • 党建政策 党建动态 工会工作
  • 师资队伍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论教研室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基地建设管理中心 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管理中心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中心 硕士生导师
  • 人才培养
    • 课程建设 教学成果 本科生培养 社会服务 实践基地 虚拟实践教学中心 研究生培养
  • 学科科研
    • 学科建设 科研工作 科研成果 科研项目 科研平台
  • 团学工作
    • 思想教育 学风建设 社会实践 班级工作
  • 就业创业
    • 就业信息 就业工作 创新成果 学生风采
  • 研究基地
  • 师德师风
  • 常用下载
    • 教学资料下载 科研资料下载 学生文件下载 其他文件下载
新闻公告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公告

内蒙古民族大学举办“数智赋能·价值引领:思政课教育改革创新探索”研讨会

   |  【  大    中    小  】  |  【 打印 】 【 关闭 】


2025年4月18日,由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携手智慧树网主办的“数智赋能·价值引领:思政课教育改革创新探索”研讨会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思政领域专家学者及教学创新工作者齐聚一堂,共探新时代思政课改革路径,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凝聚智慧力量。

会议以“全景教学空间”“数字马院建设”“跨学科融合”等为核心议题,通过专题报告、案例展示、圆桌对话等形式展开深度交流。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舒心心主持研讨会。

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鑫在开幕致辞中强调:“思政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以技术驱动教学范式革新,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金院长指出,新时代思政教育必须突破传统模式,以数智技术为引擎推动教学范式革新,构建“虚实融合、知行合一”的育人体系。他强调,思政课需以价值引领为核心,通过AI、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增强课堂吸引力,让理论“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致辞为全天研讨定下“技术赋能、协同创新”的基调,呼吁教育工作者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变革,共同探索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鑫致开幕辞     

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舒心心主持研讨会

智慧树网同步课堂网事业部总经理李冬以“全景教学空间”为主题,系统阐释了这一创新载体的技术架构与应用场景。他通过案例演示,展示了如何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与裸眼3D技术融入思政课堂,打破物理空间限制,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全场景教学环境。例如,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还原红色革命场景,学生可“身临其境”参与历史事件推演;利用AI智能体实时分析课堂互动数据,动态调整教学节奏。李冬强调,“全景教学空间”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教学理念的革新,需以学生为中心重构教学设计逻辑,实现从“单向灌输”到“交互共生”的转变。

智慧树网同步课堂网事业部总经理李冬作报告 

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研室主任代宏丽老师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为例,分享了数智技术赋能下的教学创新实践。代老师首先的描述了课程的起源与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代老师认为教学中存在教学难有型、学习难有感、达成难有效三大问题,并详细分析了这些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之后再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包括四特联动建资源、理论教学与场景教化相融汇、全程测评与核心目标相融通等。这些举措有效解决了问题,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参会嘉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代老师还实际展示了她日常在全景教学空间中的授课情况,让参会嘉宾对全景教学空间的常态化使用有了全面的了解。

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研室主任代宏丽作报告

山东省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李红霞主任,向大家介绍了她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建设中取得的成果。通过在全景教学空间中开展课堂观摩、研讨,制定出每一期课程思政活动的主题和形式,逐步解决了通识课教学、信息化教学问题;建立校(院)红色教育基地,开发特色资源、场馆,让场景跟着人走,打造浸润式红色教育与体验空间;成立省级课程思政中心,把山东省高校的力量集中起来,开展了一系列国家级、省级课程思政联合教研、教学沙龙活动,并研发了山东省课程思政教育指南。同时融合校史、黄河文化、课程图谱等内容扩展应用场景,丰富课程思政内涵。

山东省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李红霞主任作报告

东北师范大学郗厚军副教授从理论维度剖析了思政教育的核心难点,系统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挑战。郗厚军指出,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历经四十余年学科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但其本质是塑造人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而这一过程因涉及复杂的社会关系、个体利益及思想动态而充满难度。具体表现为四个维度:政治之维(因教育鲜明的政治性易引发公众偏见与疏离)、理论之维(深刻理论需转化为实践应用的现实困境)、现实之维(教育功能有限性,需依赖社会关系变革才能根除错误思想)、对象之维(受教育者利益需求的选择性导致个体现实获得感不足)。并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及学者王颖的观点,强调思想改造需结合物质基础与社会结构变革,单纯精神批判难以彻底解决问题,从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与多维挑战。

东北师范大学郗厚军副教授作报告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云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课程建设效果显著,提出以“学科知识云平台”为核心,构建覆盖本硕博全阶段的贯通式培养体系。通过知识图谱整合课程资源,实现本科、硕士、博士知识体系的阶梯化衔接,并依托AI技术推动教学资源智能推荐、学习路径优化及科研数据分析。建设内容涵盖“思政+”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虚拟仿真实验室、跨学科融合实验室等场景化教学平台,以及集成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和大数据分析的“数字思政资源云”。同时,引入AI智能体革新教学模式,支持定制化学习、多模态理论解析及科研管理优化。张教授为“通过技术赋能促进学科与专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下午的议程由河北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周德胜开始,周书记以原创舞台剧《英雄不能忘记》为案例,探讨了红色文化数字化叙事的创新路径。该剧通过多种技术再现革命英雄事迹。周德胜指出,数字化手段不仅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更通过“沉浸式参与”引导学生从“旁观者”转变为“历史当事人”,深化对红色精神的理解。他提出,思政教育需突破课堂边界,将技术应用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打造“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育人载体。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云贵作报告

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副院长王艳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的系统性规划,从顶层设计到实践路径提出九大举措。包括:强化制度保障,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推进集体备课与教研活动;优化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考核与多元化实践;整合数智化手段构建知识图谱,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联盟建设、虚拟教研室及教育基地促进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加强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邀请专家指导;将课程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并增加实践学时。旨在通过多方协同、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提升课程质量,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效。

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副院长王艳作报告

智慧树网同步课堂网事业部大区总监王晓雯通过多个跨学科案例,展示了全景技术在教学中的多样化应用。全景教学空间作为一个多功能的应用场所,不仅可以通过虚拟党史馆等形式构建思政中心,还可以在日常教学、对外交流、巡课督导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王晓雯总结道,全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具象、化被动为主动”,以多模态交互为核心,构建“理论—场景—实践”闭环,助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圆桌论坛围绕“思政课教育改革创新探索”展开激烈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未来需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深化“AI+思政”融合,构建动态知识图谱与智能推荐系统,实现精准化教学;二是强化“虚拟仿真实践”,通过红色基地数字化建模、跨学科项目协作,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三是推动“校地资源整合”,结合地方特色开发思政案例库,打造“一校一品”教育品牌。专家强调,技术赋能需始终以“育人本质”为锚点,避免陷入工具理性陷阱,应通过伦理审查与教学设计双重保障,确保数智化改革行稳致远。 

圆桌论坛

此次会议不仅为全国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更搭建了跨校协作的交流平台。与会者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深化数智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创新,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引领价值、塑造灵魂的“金课”。


上一篇: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第十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

下一篇: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五四表彰申报评选结果公示

Copyright © 2023    书记邮箱:shpk66@163.com    院长邮箱: 15848750011@163.com
地址: 内蒙古自治区 通辽市 科尔沁区 霍林河大街(西)536号
电话:0475 0000000邮编:028000